记者手记|在这座意大利小城,感受中意友谊传承故事
意大利中部马尔凯大区的小城马切拉塔安宁平静,这里山城景色迷人。沿着起伏蜿蜒的街道行走,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短暂停滞。此地正是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的故乡。
意大利中部马尔凯大区的小城马切拉塔安宁平静,这里山城景色迷人。沿着起伏蜿蜒的街道行走,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短暂停滞。此地正是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的故乡。
入住酒店时,一张名为“利玛窦旅行路线”的城市地图吸引了记者注意。地图上有不少以利玛窦命名的街道、大楼和广场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以中文拼音“利玛窦”命名的广场。广场虽小,却处于城市核心位置,在这里竖立着一组以利玛窦与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为原型的雕塑《利徐谈道
1628年冬,上海县郊外的一片田埂上,67岁的徐光启弯腰捧起一株甘薯。这种刚从吕宋(今菲律宾)传入不久的作物,在他的精心培育下,已在江南扎根。
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,弘扬清正廉洁价值理念,市纪委监委今年4月以来在全市开展新时代廉洁文化微短剧展播活动,共收到视频作品360余部。现将部分优秀作品于近期陆续展出,敬请关注。
今年起,徐汇区妇联启动了“徐汇好家风”人文建设项目。近日,在徐汇区妇联举行的“名人家风大讲堂”系列活动第7讲中,中国福利会的专家将宋庆龄的好家风娓娓道来,引发了许多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共鸣。在此前的6讲中,陶行知、徐光启、黄道婆、钱学森、黄炎培、张乐平等名人的
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,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的利玛窦,是一位划时代的巨人。他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,不仅带来了一份虔诚的信仰,更带来了一整套西方的科学、哲学与艺术知识,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适应策略,成功叩开了晚明士大夫阶层的心扉。他的生平,是一部用耐
秋分正处于阴阳平衡、寒暑均分的关键时刻,此时顺应天时,方得长久;违背节律,必遭其扰。
关于咱们饭桌上常见的玉米、花生、辣椒、南瓜、西红柿这些主角,到底是怎么扎根到中国人锅里的,网上一直有个挺主流的说法:这些都是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后,西方人捎过来的“进口货”,明清才慢慢成为家常便饭。西方把这叫做“哥伦布大交换”,还搞了不少论文,科普读物也
在福建武平朱家院子,遇到一名随父母来参观的少年。他指着墙上介绍朱熹的展板,问:“爸爸,朱熹是超人吗?他为什么能读这么多书,又写这么多书,还‘涉及哲学、经学、史学、文学、乐律以至自然科学’这么多领域?”父亲耐心解释:“朱熹不是超人,他只是比一般人更用功、从中总结
“天工人其代之,开物成务。” 在明朝末年,有一部著作如同一座科技的宝库,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,它就是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。这部被誉为 “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” 的巨著,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,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
一六二九年,北京城的冬日阴冷彻骨,风刮过东华门时带着粜米的呛味,还夹杂群鸦划破长空的绝响!城墙之外,神机营的铁骑高耸火铳,队列森然,看起来像极了刚出炉的新器。每个人脸上是一样的死板,从军令如山到毫无波澜,这支军队本该无坚不摧。可真相呢?气势这回事,从来比实打实
共济会的汉语译名也称作规矩会。共济会历史久远,自称起源于古代巴比伦。而耶稣会成立于16世纪的1540年,晚明嘉靖年间。
四下无风,银河像一条被冻住的河,横亘在头顶。一位守关老人递给我一片汉简,上面刻着八个隶字:
相对来说,还是前半部分,讲述《齐家西学》的成书、影响,以及这本书所蕴含的晚明时期东西方文化差异,这些内容更有看头。至于后半部分,就是几位学者对《齐家西学》重新进行加注脚,这种研究古籍的方式,我倒是第一次见。另外特别强调一下,这本书是繁体版,想阅读的话,最好是有
中国古代的历史充满了循环往复,从宋元的开放包容一到了明初就成了专制封闭,而明末的西学兴起仍改不了最终被专制落后的满清取代。尽管康大帝本人享受了明末带来的西洋文明,但他并不愿意与臣民们分享,因为这不利于巩固其专制统治。就这样,一代又一代,到了道光即位,至少皇帝本
公元前195年6月1日,汉高祖刘邦在长安长乐宫病逝。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平民出身的皇帝,他以布衣之身推翻暴秦、击败项羽,建立汉朝,奠定四百年基业。其“约法三章”的治国理念与“与民休息”的政策,为汉初经济恢复与社会稳定奠定基础。刘邦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,但其
16---18世纪,欧洲是雇佣兵们建功立业的乐园,从三十年战争到波兰共和国镇压哥刹克起义都有雇佣兵的身影出现。要说参予这一行业经营范围最广的民族,可能就是葡萄牙人了。从美洲殖民地到非洲、亚洲满世界都有葡萄牙人在为金钱打仗。1511年,葡萄牙人来到暹罗,成为最早
徐光启和利玛窦现身马切拉塔市?近日,上海雕塑家杨冬白创作的大型雕塑《利徐谈道》在意大利马切拉塔市利玛窦广场正式揭幕。这组雕塑以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原型,生动再现了两位先贤跨越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场景。
繁华的上海徐家汇,摩天大楼与历史遗迹交相辉映。这片因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而得名的土地不仅是现代都市的缩影,更承载着四百多年前“睁眼看世界”的精神基因。晚明时期的徐家汇,只是上海县郊区的一个普通村落,并不起眼。直至明朝末年,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、内阁次辅徐光启在此
晚明时期的徐家汇,只是上海县郊区的一个普通村落,并不起眼。直至明朝末年,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、内阁次辅徐光启在此建农庄别业,逝世后又安葬于此,其后辈为其筑庐守墓,这里才逐渐为世人所知。